《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泰山学者李安增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基本掌握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主要脉络。全面认识共和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塑之路。二是了解和掌握建国以来的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曲折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介。三是培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视阈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思维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领悟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能力为宗旨,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学科整体性、科学性、先进性的特点,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规律,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进行模块化专题教学研究设计。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深入诠释中国共产党若干重大事件和人物。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使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有基本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有明确的体认,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此掌握治理国家的基本预知能力。
四、课程的主要特色
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性课程,一方面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并随着新时代思想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基础性与创新性双向并举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具体而言:
(1)课程体系。努力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发展统一起来,通过共和国发展史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精神和特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阶段性、整体性和一脉相承的特点。
(2)课程内容。本课程关注了共和国发展重大成就与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设置了七大历史时段主题。并按照一般了解、理解以及重点掌握三层次理论,努力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既要阐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历史影响,又要科学对待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时代引领责任。
(3)教学手段。本课程坚持编年体历史分期与专题式课堂教学并行,以“教师为引导主体,本科生为分组讨论主体”,突出“教师与本科生双主体”的作用,培养本科生的学术思辨能力。同时,本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共和国口述史教学”使本科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五、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论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1新中国的诞生 一般了解
1.2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一般了解
1.3国民经济的恢复 理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育与文化事业 重点掌握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重点掌握
1.2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一般了解
1.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理 一般了解
1.4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果 一般了解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屈曲折发展
1.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重点掌握
1.2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一般了解
1.3 纠正“左”倾错误及其曲折 重点掌握
1.4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一般了解
1.5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理解
1.6 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理解
第四章:共和国的十年动荡
1.1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重点掌握
1.2 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 理解
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文化、国防与外交 重点掌握
第五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实现
1.1在徘徊中前进 重点掌握
1.2 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 理解
1.3 改革开放的起步 理解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1.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重点掌握
1.2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理解
1.3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突破 重点掌握
1.4 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 一般了解
1.5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与对外关系的发展 重点掌握
第七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1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般了解
1.2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向新世纪 重点掌握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重点掌握